又快到棉花地里鋪地膜的時節。
上一年秋冬,羊群呼嘯而過的棉花地里,雖然棉花早已收割完畢,但白茫茫的地膜上露出一個個羊蹄子踩破的“小土洞”,疾風一吹,被撕成一段段破塑料條。農機手見了直搖頭,“這樣的地膜可不好回收”。
然而,新疆庫爾勒的農戶,今年卻沒有這重焦慮。當地政府引入一款新的殘膜回收機,“從前用的設備,一把摟上來的除了地膜,還有秸稈、土,而它真的做到了‘膜歸膜、土歸土、秸稈粉碎還田’。”當地的一名村干部興奮地說。
不久前,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先進農機研發推廣。研發一款殘膜回收率高的農機,整治土地里的白色污染,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石河子大學教授陳學庚晚年的最大牽掛之一。如今,這一牽掛正在兌現當中。
陳學庚院士(左二)在田間地頭指導秸稈粉碎還田殘膜回收機改進性能。 受訪者供圖
團隊研發的秸稈粉碎還田殘膜回收機在新疆沙灣縣作業 受訪者供圖
打破“無機好用”的僵局
農機在田里作業,四周風塵仆仆。
白色的殘膜在機器的推動下,老老實實地捆綁成了一卷。機器像個“吃”秸稈的“怪獸”,把秸稈嚼碎了,再“吐”回機器的側邊位置。所到之處,所向披靡,一口氣解決了回收殘膜、秸稈粉碎還田、保持水土三大問題。
“機器怎么樣?”
“一天完成了200多畝。”
“干得漂亮!”
和農機手的一番對話,讓陳學庚倍感欣慰。
說起地膜,農戶“又愛又恨”。
目前,我國地膜每年使用量約143.7萬噸、覆蓋面積高達2.8億畝,兩項指標均為世界第一。尤其是在西北地區種植棉花、玉米、土豆等農作物,不使用地膜,產量很低。
然而,地膜難以降解,經過風化后難以回收。新疆等西北地區土壤中的殘膜超過了國家頒布土壤殘存標準5倍以上,嚴重影響了作物的水分、營養吸收。農戶承包的土地,通常過幾年會轉讓給他人,對于地膜殘留的處理,積極性并不高。
如何提高回收率、降低含雜率,讓一年一鋪的地膜“不欠新賬,逐年還老賬”,成為政府最關心的事。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六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農用殘膜污染防治的意見》,要求到2025年,地膜殘留實現負增長,農田白色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如果只有一畝地靠一人、一把靶子就可以清理干凈地膜,可一旦這個數字是50畝、500畝,就不是簡單的人力所能為了。智能化、機械化成為殘膜回收的不二選擇。
“盡管國外有成熟的殘膜回收機,但我國依然陷入‘無機好用’的困境中。”江蘇大學經濟作物機械化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新忠說,日本、美國的地膜標準是0.02~0.08毫米,我國農業部推廣的地膜標準不小于0.01毫米,國外殘膜回收機并不適用于我國的地膜回收。而實際中,為了省錢,農民更愿意選擇0.006毫米—0.008毫米的地膜。這種地膜更易老化破碎和撕爛,無形中加大了回收的難度。
光是新疆本地,就有不下30家企業加入到農機競爭行列。絕大部分農機達到80%的地膜回收率并不難,難就難在含雜率過高,撿上來的地膜、秸稈、土混雜在一起,“這樣回收來的地膜,不僅難以實現地膜的二次利用,久而久之還將造成水土流失。”王新忠告訴《中國科學報》。還有一些殘膜回收機的可靠性、穩定性較差,用著用著直接壞在地里。
東西合力打造好農機
2017年,陳學庚便盯上了這一田間地頭的難題。
年逾70的他,每天都在尋找解決殘膜回收新技術、方案。大年初一,團隊成員給他拜年,結果秒變為方案討論會。新疆紫外線強烈,忙起來他顧不上戴帽子,就一頭扎進了塵土飛揚的作業現場。
4年后,由石河子大學、江蘇大學組建研發團隊和常州漢森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漢森)聯合研發高效智能秸稈粉碎還田殘膜回收機,正式推向了市場。
“陳院士就像一座標桿一樣,帶領著所有人前進。”王新忠說。為了追求性能的極致,東部、西部三個團隊就像候鳥一樣,春秋時節準時發生“遷徙”。算到如今,產品已經迭代了四五代。
經過多年的努力,聯合攻關團隊創新研發了擺齒清潔高效撿拾、雙曲柄震動清雜、無芯多帶打包、柔性差速傳動、撿拾與作業速度一體化協同控制等關鍵技術。在大量核心技術專利的驅動下,當季棉花殘膜最終實現了回收率≥90%,作業效率≥15畝/時,填補了國內空白。
它有哪些與眾不同之處呢?
王新忠告訴《中國科學報》,殘膜回收機每拾起一張地膜,不清除夾帶而來的土、棉稈枝葉,卷到一定程度機器就會運轉不下去。為此,他們在撿拾鏈的前面設計了清雜滾筒,通過內圈、外圈兩種不同速度傳送,把雜質橫向輸送到機器側面。這正是該殘膜回收機含雜率低的“奧秘”,也是區別于同類產品的鮮明特點之一。
這款殘膜回收機的撿拾部件上布滿了帶釘齒的鏈條,這一摩擦釘齒鏈系國際首創的專利技術。鏈條外面包裹著橡膠,與傳統的鏈條相區別,被稱為“柔性鏈條”。摩擦釘齒鏈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呢?
新疆土壤有多種類型,有的地里石頭多、有的沙土多,還有的粘成了硬土塊。特別是遇到石頭,普通鏈條遇阻,過大的沖擊力可能把鏈條沖斷。而柔性鏈條吸收了沖擊力后,可跳過石頭繼續傳動,“鏈條的壽命、可靠性都優于普通鏈條,目前新疆市場只有我們在使用這項技術”。常州漢森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莫毅松說。
被認定為“免檢”產品
100畝地塊,從一頭到另一頭,足足有一公里之長。新疆地勢平坦、開闊,大面積承包土地是當地農戶的慣例。
從前一些農機手玩貓膩,前、后50至100米撿拾釘的入土深度可達五公分,中間段卻只有三四公分。“偷工減料”為的是提高速度,入土淺原來8公里/時可提高到10公里/時,但留在地里的殘膜也更多了,前后端回收率可達80%,中間段只有30%-40%。
而這款殘膜回收機只要一入土,從始至終入土深度都是一致的。這讓發放政府補貼的村委會很安心。“經銷員回來跟我們說,別的機器拾過的地,政府要檢查回收率才會發放補貼,而我們的產品由于有了這項技術,直接被認定為‘免檢’產品。”莫毅松興奮地說。
“機器的回收率高、含雜率低,能夠進行二次加工、資源再利用,且性能穩定,才有進一步推廣的價值。”莫毅松說。
目前,這款殘膜回收機已在新疆5個市(州)及兵團試用推廣,示范推廣面積累計超20多萬畝,所到之處迅速占領了當地市場,成為越來越多地方部門的指定推廣產品。
走出新疆,高效智能殘膜回收裝備還可以適用于哪些地區?莫毅松告訴《中國科學報》,主要應用于我國殘膜污染重點區域,除了新疆之外,還有甘肅、內蒙古、寧夏和青海等省份,可用于棉花、玉米、馬鈴薯等重點覆膜作物的地膜回收作業。此外,河南、山東等平作物種植地同樣可以推廣、使用。
“我們算過一筆賬。目前市場成熟產品保有量比較低。但未來十年殘膜回收機全國需求量超過十萬臺、產值達上百億元,市場空間巨大。解決白色污染,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莫毅松如是說。
文章來源:科學網 2023年2月26日
文章鏈接: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704.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