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90后”博士生遇到“90后”博導,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今年初,江蘇大學公布了“2022年度新增博士生指導教師名單”,一名“90后”博導正式上線。她就是江蘇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副教授李歡歡。
得益于江蘇大學更加科學、靈活的人才評價體系,以“90后”為代表的青年教師在江大校園里成為了不可忽視的新生力量。
“大學之大在于有大師。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需要更多青年‘大師’挑大梁、當主角?!苯K大學黨委書記李洪波說,該校瞄準高水平有特色國際化研究型大學建設目標,突出“高端、青年、團隊、國際化”人才隊伍建設主題,深入實施戰略引才、精準育才、科學用才一體化策略,為學校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引育并舉 吹響匯智聚力“集結號角”
設計利用人工光合系統在自然環境條件下將二氧化碳催化轉化為碳氫燃料,這是江蘇大學能源研究院教授姜志鋒最熱衷的“光化學反應”。在太陽燃料實驗室,他和團隊成員師法自然,將理論模擬、材料合成、活性測試等一系列實驗步驟反復“上演”,夜以繼日尋找低成本高效“零碳”催化劑。
姜志鋒是江蘇大學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聯合培養的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城市大學“香江學者計劃”博士后。2020年,他通過江蘇大學“金山學者計劃”入校任教,主要從事碳中和領域科研工作。
“得益于學校良好的人才延攬與培育機制,青年教師擁有全面成長的沃土良田?!苯K大學能源研究院副院長許暉說,研究院通過學術方向引導、團隊組建支持、實驗室資源協調等多項舉措,創造條件給科研“青椒”更多幫扶和關注。
回國幾年來,姜志鋒持續加強在二氧化碳轉化利用領域的基礎研究,提出光活性炭基催化劑的制備新策略,率先構建了半人工光合系統,發表了70余篇高水平SCI論文,單篇引用超700次。研究成果被《自然》及其子刊等大篇幅報道,在降碳、固碳等領域產生了廣泛影響。
據了解,江蘇大學推進“人才引育豐林工程”,實施“金山學者計劃”,連續舉辦13屆金山高層次學術論壇,推動國際化引才舉措“四百計劃”,重點引進海外知名高校留學教師、外籍教師和外籍博士后。近3年,該校引進世界前200高校優秀博士240余人。
厚植沃土 奏好事業發展“上升旋律”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江大人,最大的心愿便是努力工作,感恩母校的培養?!苯K大學流體機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黨委書記張德勝坦言,自己的成長離不開江大的培養,在江大求學和工作20余年,他得到了眾多領導和老師的幫助。
據江蘇大學人事處處長石宏偉介紹,江蘇大學不斷優化人才發展生態環境,建立了“學校-職能部門-學院-系部”四級保障體系和“專業-學科-平臺-團隊”一體化服務體系,為青年教師發展提供周到服務。
“一路走來,我很幸運能在國字頭平臺和團隊學習和工作,這既是壓力,也是動力。”源于良好的發展環境和自身的努力積淀,張德勝如今已成長為博士生導師、國家級青年人才、金山學者特聘教授,擔任國家水泵及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奔跑在服務國家流體機械重大裝備領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道路上。
在江蘇大學,越來越多的青年教師步入職業發展快車道,站在了建功新時代的廣闊舞臺上,在服務社會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中發光發熱。
江蘇大學校長邢衛紅表示,該校深入實施青年英才培育計劃,每年遴選40~50名優秀骨干教師作為高層次人才培育人選,建立校外導師制,聘請學術大師擔任校外導師,促進青年教師快速成長,遴選的青年英才90%以上入選省級及以上人才項目。
筑高平臺 唱響人盡其才“最美和聲”
2023年2月,第五屆“杰出工程師獎”揭曉,江蘇大學智能農機裝備理論與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徐立章獲評“杰出工程師青年獎”。4月,他再獲“江蘇省優秀農機青年科學家獎”。是什么支持這位青年教師成為科技創新隊伍中最具活力的中堅力量呢?
據江蘇大學科技處處長任旭東介紹,江蘇大學深入推進產教融合,推動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的緊密銜接,以重大項目成果為導向,加大對國家級高層次人才和重大重點項目負責人的激勵支持力度,全面助力青年人才快速健康發展。
“我們最近的一項工作突破了聯合收獲機左右橫向升降履帶式底盤與坡地自動調平技術,有助于實現丘陵山地稻麥低損脫粒和高效清選?!毙炝⒄抡f,在“重點實驗室+農裝學部+農業工程學院+涉農研究院+協同創新中心”多位一體涉農創新優勢的加持下,有組織、有平臺的科研催生了許多團隊領軍人才和優秀學科帶頭人。
近年來,江蘇大學不斷提升人才在解決國家急需、攻克行業難題上的貢獻度,瞄準國家重大需求組建20余個學科交叉大團隊,9人入選2022年度高被引科學家,突破現代農業裝備領域關鍵技術38項,開發出無人駕駛聯合收割機、大馬力拖拉機、棉田殘膜回收機、蔬菜移栽機等26種高端裝備,在農機、食品、汽車、材料等涉農領域成為重要的科技創新力量,形成了“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生動局面。
文章來源:中國科學報 2023年6月27日 3版
文章鏈接:https://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3/6/375093.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