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創新體系建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撐。6月10日,“2023鎮江·長江教育論壇”在江蘇大學召開。來自60余所高校的100余位專家學者圍繞“‘有組織科研’與教育研究的未來”這一主題,重點探討如何加強有組織科研,全面提升教育研究的自主創新能力,推動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科學理論體系,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知識貢獻。
堅持有組織科研與自由探索并重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持續推進,學科之間、產業之間、學科與專業之間結合日益緊密,全球科技呈現日益交叉融合的趨勢,重大科研成果和顛覆性技術都需要跨學科、跨團隊合作完成。目前,松散型科研模式很難適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復雜多變環境,有組織科研則顯得尤為重要。2022年8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 推動高水平自立自強的若干意見》,就推動高校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強有組織科研,全面加強創新體系建設,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更高質量、更大貢獻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作出工作部署。
在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眭依凡看來,有組織科研并非指具體的科研活動本身,而是指科研機構根據服務國家戰略需要或機構自身發展目標,為確保重大科研項目研究順利進行,從而建構的科研要素關系緊密型的組織化科研結構及其保障體系。有組織科研具有強烈的國家戰略發展目標,有利于高度集中人財物力,以突破國家急需發展的關鍵科學技術,提升跨學科協同攻關重大科研項目的效率。
近年來,高校作為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創新能力快速提升、重大成果持續涌現、體制機制改革縱深推進,為創新型國家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但高校科技創新仍存在有組織體系化布局不足、對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支撐不夠等問題。江蘇大學校長邢衛紅提出,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高校在繼續充分發揮好自由探索基礎研究主力軍和主陣地作用,持續開展高水平自由探索研究的基礎上,加快變革高校科研范式和組織模式,強化有組織科研。
“自由探索和有組織科研不是互相排斥的關系,有組織科研是建立在持續開展高水平自由探索研究的基礎之上。”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陳廷柱說。正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褚建勛等在《國家有組織科研:迎接世界三大中心轉移的中國創新生態系統探討》一文中明確提到,在“國家有組織科研”模式下,自由探索具有巨大價值和施展空間。一方面,科學研究的不確定性和偶然性意味著過度組織化和自由化都不利于國家戰略的實現。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領域,急需科研人員圍繞國家戰略需求,瞄準科技前沿,以強烈的探索精神勇闖無人區。另一方面,通過“國家有組織科研”重點資助前沿領域和冷門絕學,也有利于更好地保障科研人員在相關領域的自由探索。就此,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陳洪捷提出,科學研究是一項非常豐富的智力活動,應尊重和鼓勵大學及學術人員個人科學研究的自主性,保護科學研究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以深化“大科學”研究為發展方向
高校有組織科研是高校科技創新實現建制化、成體系服務國家和區域戰略需求的重要形式,也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支撐。5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設教育強國進行第五次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要把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作為重中之重,大力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推進科研創新,不斷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
目前,我國的教育強國指數居全球第23位,比2012年上升26位,是世界上教育事業發展進步最快的國家。“我國的教育已經從跟跑到了并跑,相信不久就能站在世界前列。在新的歷史轉折點,教育工作者要以國家有組織科研號召為契機,摒棄有人才、無隊伍,各自為政的科研現狀,積極主動投入有組織科研隊伍中來,以極大的熱情和堅定的決心參與這場開創性的教育革命,為加快教育強國建設,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長周洪宇說。
從實際工作出發,陳廷柱提出,有組織科研絕不是“全覆蓋”,并非適用于各種科研人群、任務、目標。人文社會科學學者要審慎對待有組織科研。《關于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 推動高水平自立自強的若干意見》已經為有組織科研框定了相當明確的范圍,即“以戰略需求為導向,以學科優勢為基礎,研究提出有組織科研的主攻方向,明確主要任務和戰略目標”。具體到教育研究領域來說,具有特定目標指向的研究任務,在“有組織科研”方面表現得更為積極,也更有成效和影響,如調查研究、監測研究、交叉研究、行動研究。追求越應用化、越持續化、越數據化、越方法化的教育研究,就越需要組織團隊依照分工協作的原則和時間節點要求做好計劃,加以推進。
“教育學有組織科研的根本目的,是實現從‘教育學中國化’到‘中國教育學’的重要轉變,旨在有組織建構中國教育學自主知識體系。”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所長李政濤認為,建構中國教育學自主知識體系,關鍵是提升中國教育學自主知識貢獻力。這要求教育學者要有知識貢獻的意識、自覺和能力。與此同時,這不僅要靠本學科知識的積累和反思,還需要通過有組織的跨界協同科研,在共生共長中,在和其他學科的跨學科對話交流研究中,提升中國教育學自主知識的貢獻力。
近年來,北京師范大學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依托其優勢學科,明確重點研究方向,進行有組織領導部署,制定加強相關學科發展規劃,出臺實施相關意見與方案;建立有組織教育科研工作領導小組、有組織教育科研咨詢委員會、專門管理服務機構——學科建設辦公室,創建獨立建制的實體——有組織教育科研機構,構建產學研協作聯動機制,并基于這些要素,建設“一體兩翼”教育學部教育科技中心實驗室,促進教育研究的科技化、信息化和前瞻性,培養適應國家建設和經濟全球化發展需要的教育科技領軍人才。華中師范大學人工智能學部教授付衛東團隊則聚焦于有組織科研導向下的“雙減”政策研究,在2019—2023年期間針對“中小學生學業負擔、課后服務和校外培訓”的主題組織了三輪全國大規模調查,樣本涵蓋6個省30個縣100余所中小學學生。其間,調查團隊成員的田野調查能力、實證研究水平和撰寫政策咨詢報告的能力,均有明顯提升。
陳廷柱表示,有組織教育科研的未來,取決于學者群體的境界提升。相反,僅僅為了職稱而項目,為了發表而論文,為了個人而團隊,這種學術功利主義的單純“職稱論文”科研方式只是服務于個體小格局,而不是以學術報國為志業,不僅走不遠,而且均不利于推進有組織科研的集體科研攻關,更談不上學術創新的可持續性。有組織教育科研的未來,與教育研究范式變革相生相伴。要面向黨和國家重大需求,基于充分證據(數據、案例、實驗、試點),采用智能技術,注重方法意識,堅持久久為功,成體系推出的教育研究成果越多,有組織科研才能在教育研究領域落地生根,漸成共識,推進學術研究薪火相傳。
在江蘇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院長王佳佳看來,“大科學”應當成為教育研究發展的方向。大科學計劃以實現重大科學問題的原創性突破為目標,以系統性集成問題為對象,以高端科技平臺和優勢科技資源為支撐,可以被教育學研究者當作解決教育問題、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抓手。他認為,針對教育公平、學生學業負擔、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等重大教育問題,有必要組織實施若干大科學計劃,強化任務導向,統籌各方資源,力求攻克難題。
本次會議由江蘇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長江教育研究院、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教育治理研究院主辦,記者注意到,作為協辦方的《高校教育管理》編輯部和《教育治理研究》編輯部同樣深感責任重大。兼任《教育治理研究》主編的周洪宇進一步表示,學術期刊要切實服務于“有組織科研”成果的發表,支持學術團隊協作的優秀作品同樣是期刊出版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有利于重大學術攻關課題的培育,增強期刊的學術創新引領作用,推進“三大體系”建設,為繁榮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加快教育強國建設,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文章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2023年6月19日 2版
文章鏈接:https://epaper.csstoday.net/epaper/read.do?m=i&iid=6590&eid=46887&sid=216890&idate=12_2023-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