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14日,由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主辦、江蘇大學法學院承辦的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第八屆理事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暨“中國式現代化與全面依法治國”學術研討會在鎮江成功舉行。來自全國高校、科研機構和實務部門的法理學專家學者、法律實務工作者和法理學研究生共250余人參會。
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法理學研究會名譽會長徐顯明,江蘇省法學會會長周繼業,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李林,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副會長、南京師范大學中國法治現代化研究院院長公丕祥,中國法學會研究部二級巡視員王偉國,鎮江市委政法委書記、市法學會會長許文,江蘇大學黨委書記袁壽其等領導出席開幕式。
徐顯明對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工作提出四點建議:進一步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刻領悟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精髓要義;進一步強化法學基礎理論研究,創新發展法學理論研究體系;進一步聚焦實踐應用,強化全面依法治國實踐研究;進一步加強法學理論研究的交流與合作,為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法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豐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撐。圍繞“中國式現代化和全面依法治國”主題,他向與會者作“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專題輔導報告。
主旨報告環節,8位專家學者圍繞“中國式法治現代化的鮮明特征”“中國式法治現代化的人權價值及其世界意義”等主題進行報告。公丕祥闡釋了中國式法治現代化的五大鮮明特征:體現了鮮明的社會主義性質,彰顯了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蘊含了深厚的歷史底蘊,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色,構成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內容,確定了自主型法治發展的內在品質。
西南政法大學校長付子堂認為,中國式法治現代化的核心價值在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更高水平上保障中國人民的人權,打破了西方關于人權法治保障模式和人權法治文明的普適化與話語壟斷,必將對國際人權法治、世界和平與國際人權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華東政法大學教授胡玉鴻說,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民主權利,突出了人民群眾民主權利的廣泛性、連續性和不間斷性,所有的社會成員都可以根據法律的規定,管理國家事業,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的社會事務。廈門大學法學院院長宋方青強調,進入智慧公共法律服務,是推進中國法治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現實要求,必須通過規范平臺建設、隊伍建設,全方位深層次地解決智慧公共法律服務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升智慧公共法律服務的質量環境和水平。華東政法大學教授馬長山指出,從自然公民到數字公民是從自然人權到數字人權的過程,數字法學在表達數字時代的規律和數字時代的邏輯基礎上,能推動現代法學和社會法學會通融合、共同發展。清華大學法學院高其才提出,法社會學的田野調查與中國式法治現代化和全面依法治國有著緊密的聯系,要把握好空間和時間、他者和自我、國家和社會、表達與放棄、理解與改造五組關系,助推實踐的發展。吉林大學法學院李擁軍認為,法治現代化的中國式內涵有三個因素:文化傳統、中國社會和法律發展的特殊實踐、中國的具體國情,強調要立足中國實際,使傳統與現代中國與世界實現有效溝通,構建一種全面多元的包容秩序的法治現代化。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院長陳柏峰認為,中國式法治現代化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符合中國國情的、獨立自主探索的法治現代化,要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堅定維護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推動全球治理體系往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大會設置了五個分論壇,與會專家圍繞“習近平法治思想與法治理論創新”“中國式現代化中的法理問題”“法理學基本問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時代的法理”“法律實施與監督專題”等主題交流討論。與會學者認為,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史上具有特殊紀念意義的一年。此次大會匯集眾多專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必將推動法理學的繁榮發展,為推進法治中國建設作出貢獻。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2023年5月15日
文章鏈接: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7087991/6939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