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更大力度推進科技自立自強”。科技自立自強是提升供給體系質量、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關鍵,將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戰略支撐。省政協委員,江蘇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顏曉紅,省政協委員、省農科院種質資源與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趙涵走進新華報業傳媒集團2023江蘇省兩會“今天我主持”演播室,就如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行探討。
主持人:近年來,兩位委員所在單位在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方面有哪些典型科技成果?
顏曉紅:江蘇大學作為一所以農機起家、為強農興農提供工科重要支撐的高校,近幾年為南水北調等重大工程水力模型提供了70%的智能裝備,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了典型應用案例。此外在解決山區丘陵節水灌溉問題和中國特有再生稻收獲系統方面,我校研發的無人農機系統響應國家當前的迫切需求,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了應用支撐。
趙涵: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既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性資源,又是農業科技原始創新與現代種業發展的基礎。“十三五”期間到“十四五”初,我們研發推廣了一大批重點種業品種和技術,如南粳46是我省的主推品種,為保障糧食安全、糧食豐產作出了重大貢獻。眾所周知,近年來受疫情和氣候變化的影響,全球糧食問題頻發,但中國糧食質量和產量都未降低,這源自國家對種源安全和生物技術的提前布局,廣大農業科技人員長期刻苦攻關,在重大品種培育和重要糧食栽培技術方面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主持人:高校和科研院所如何發揮科技引領作用,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方面有所作為?
顏曉紅: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著力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更高水平推動科技自立自強,進一步加強教育、科技、人才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高校作為教育、科技、人才的“交匯點”,發展的核心目標是為國家提供一流的科技成果,產出一流的自主創新人才。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我們要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江蘇大學圍繞農機“聚高人”“搭高臺”,破解“無機可用”“無好機用”難題,聚焦產業、區域“出對策”“出精品”,助力農民鼓起“米袋子”“錢袋子”,奮力打造全國農業裝備科技創新高地,助力我國農業機械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目前,我校是該領域國家科技成果獎數量最多的高校,專利申請、授權和轉化數量均為全國第一。農業科學、工程學、化學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食品科學與工程列U.S.New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第8位。學校連續3年入圍“全國科技創新50強”,列“成果轉化百強高校”第14位、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300強。
趙涵:省農科院作為科研單位,在實踐應用領域取得了一些成績。我們主要從事一些長期性、基礎性的工作,截至目前已在種質資源庫保存了近5萬份江蘇省主要農作物種質資源,為種源安全提供了保障,同時我們開展生物技術研發,為創制新品種也提供了一些技術支撐。高校和科研單位根據自身特點服務國家重大需求,一定要協同發展,在充分發揮各自優勢上相互配合。江蘇省種質資源庫每年向高校提供種質資源材料,高校充分發揮人才優勢和學科優勢,克隆影響重大農業性狀的關鍵基因和位點,而這些成果又被科研單位利用,進行重大品種培育,解決種業“卡脖子”問題,這種融合發展有效地促進了重大成果的產出和利用。
主持人:請結合工作實踐,談一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如何“立”、怎么“強”?
顏曉紅:高校“自立”,首先要打破學科邊界,單一學科是無法產出世界一流科技成果的。我們要打破學科邊界,形成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多學科進行聯合攻關的創新體系。還要打破地域邊界,我們成立了面向國際的協同創新體系和農業工程大學國際聯盟,通過組建部省共建的協同創新中心,集聚全國最頂級的農技創新力量,一起圍繞國家重大需求來聯合攻關。此外還要破除傳統科研評價體系,構建嶄新的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科技創新成果評價體系,引導科研人員圍繞國家重大需求做科研。目前,我們已經重新組建了重點實驗室,努力躋身國家創新體系,還申報了國家人工智能與農業機器人創新分中心,實現了一些“卡脖子”技術的突破。
趙涵:習近平總書記曾叮囑農業科研人員“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長期以來,我們把技術成果轉化到生產實踐中,服務國家糧食安全,但還存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結合不緊密等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前不久,南京市政府聯合江蘇省農科院、南京農業大學、揚州大學四方共建鐘山實驗室,集結了我省最強生物育種領域科研力量,對標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在新型載體平臺上,把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融合升華,讓基礎研究迅速轉化為科研產出,產出更多更好的糧食,為種源安全作出貢獻。
文章來源:新華日報 2023年1月16日 9版
文章鏈接:http://xh.xhby.net/pc/layout/202301/16/node_9.html#content_115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