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江蘇大學流體中心張德勝團隊研發的渤海油田渤中19-6BOP海上平臺液力回收裝置順利投產,并成功并網發電,標志著我國海上油田液力回收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對海上油氣田綠色低碳開發具有重要意義。

海上平臺海水處理系統是油氣田開發的關鍵動力裝置,大型壓縮機冷卻水和大流量海水提升泵出口均蘊含著余壓資源。然而,由于海水處理系統運行工況多變,流量、壓力波動頻繁,海上平臺余壓回收利用面臨技術瓶頸。
2023年,中海油研究總院牽頭立項《海上油氣田能效提升技術攻關研究》重大專項,江蘇大學負責高效液力回收裝置研發。項目組建立了產學用協同的工作專班,堅持黨建引領,把黨旗插在項目一線,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創建了海上平臺極端工況條件寬域高效透平設計理論,創制了新型雙導水機構和智能調速控制系統,實現了復雜工況下機組高效穩定運行。經檢驗,額定工況點水力效率突破86%,多工況平均效率大于80%。該技術完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形成了適用于海上平臺的余能回收裝置系列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

2025年5月,該裝置已成功在我國最大海上油田-渤海油田渤中19-6BOP海上平臺投用。據悉,以一臺132kW液力透平為例,一年可節約電量106.4萬千瓦時,相當于886戶家庭一年的用電量,減少碳排放1060.76噸,相當于5.3萬棵樹一年的碳吸收量,為海上油氣田綠色低碳發展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文章來源:光明日報客戶端 2025年7月4日
文章鏈接: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462554aed64f411ca09849f336ffc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