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至9日,由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主辦、江蘇大學承辦的全國高校國際傳播力和來華留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研討會在鎮江舉行。

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副司長陳大立、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秘書處正司級副秘書長宗瓦、江蘇省教育廳對外交流與合作處處長施蘊玉、浙江省教育廳國際處處長藍晶晶、廣東省教育廳國際處副處長王靜嫻、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外國留學生教育管理研究委員會副會長俞曉南、江蘇大學校長顏曉紅、寧波諾丁漢大學黨委副書記董紅波等出席會議。來自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安徽、福建、甘肅等24個省、直轄市的來華留學生教育管理部門負責人,以及學校有關單位負責人、教師代表等250余人參會。開幕式由副校長趙玉濤主持。
陳大立指出,學生國際流動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跨文化交流和塑造全球教育共識的最主要形式之一。他就講好中國故事提出:一是要把國情教育融入到留學生教育教學全過程,繼續開展系列品牌活動,創新方式方法,用來華留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讓來華留學生充分了解中國故事;二是要下大力氣解決內容和形式的問題,先提升自身講好故事的能力;三是高校要充分發揮學校優勢和特色,積極搭建講好中國故事的平臺。
宗瓦代表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對江蘇大學承辦此次研討會作出的努力和高質量的會務工作表示感謝,強調了講好中國故事和提升國際傳播能力的重要性,對形成與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提出要求。他還介紹了由教育部主管、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主辦的新創刊雜志《教育國際交流》。
施蘊玉介紹了江蘇省教育廳組織省內高校加強國際傳播能力、講好中國故事搭建平臺的各項工作舉措。她指出,江蘇省高校主動優化布局,發揮資源優勢,在講好中國故事、參與全球治理等方面持續發揮引領作用,向留學生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推進來華留學生教育持續高質量發展,在形成江蘇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同時,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國際化人才支撐。
顏曉紅介紹了我校來華留學教育發展的亮點成績和優勢特色,提出作為國際交流和文明互鑒的重要平臺,高校應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積極賦能來華留學生講好中國故事,要響應號召多措并舉助力“他者”視角傳播中國故事,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增進世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式現代化的認知和認同。



主旨報告環節,中國傳媒大學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院副院長姬德強、浙江省教育廳國際合作與交流處處長藍晶晶、我校海外教育學院院長高靜分別以“中國國際傳播的元敘事和輿論場”、“培育‘留學浙江’品牌,提升國際傳播效能”、“讀懂中國-高質量來華留學助力國際傳播效能的提升”進行分享,圍繞如何講好中國故事以及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從學術領域、政府主管部門、來華留學教育一線的不同角度表達真知灼見。海外教育學院直屬黨支部書記黃婷主持主旨報告環節。
此外,王靜嫻、俞曉南,上海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姚喜明、暨南大學國際學院院長于沛、江蘇師范大學國際學院副院長劉興林、鄭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副院長黃卓明、上海漢聲科技有限公司留學中國海外預科教育聯盟總裁周涌、西北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院長任惠蓮、南方醫科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書記滿強、溫州醫科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副院長繆立懿等從國際傳播能力的提升路徑、國際學生的知華友華教育、國際人才培養對中華文明國際傳播的促進作用、國情教育對講好中國故事的意義、深化校企合作和優化信息平臺等對提升國際傳播的助力等多個方面進行工作經驗分享與研討。
研討會期間,參會代表參觀了位于我校京江1號樓的國際教育中心,赴句容戴莊參觀我校來華留學生“感知中國”實踐基地,學習全國脫貧攻堅楷模趙亞夫帶領鄉親進行鄉村振興、走向共同富裕的事跡,實地考察講好中國故事的實踐平臺建設。(海外教育學院)